北京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万元GDP能耗却降低5.25%,这一升一降靠的是什么呢?
北京台记者杨洋
这里是北京一户普通市民的家,在阳台上我们发现四个塑料泡沫做成的大箱子,这是户主翟泽昌自己发明的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北京市民 翟泽昌:这些箱子我们用了五、六年了,把需要加热的水放进箱子里,白天在太阳底下晒,我们晚上做饭,洗澡就不用烧水了。
因为注重一点一滴的节约,翟泽昌家去年被评为了北京市“节能家庭”,目前,北京有130多户家庭获得过这样的荣誉,并得到了政府奖励的冰箱和电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源处处长 杨智慧: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占全市能源消费的51%,要实现节能的目标必须调动每一户家庭,每一个单位的积极性。
过去北京地铁全线的70座车站使用的都是普通灯,每年照明电费支出高达1500多万元,地铁公司曾想更换节能灯,但由于一次性投入大,而一拖再拖。北京为更换节能灯具的企事业单位提供30%资金补贴的政策让地铁公司下了决心。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设备部 副部长 李振科 :这次更换节能灯一共花了171万元,政府补贴30%就是51万元,按照每年节电190万度计算,18个月就收回了这些投入。
目前,北京已经在公共场所换上了180万盏节能灯,政府投入的2000万元引导资金每年能为企事业单位省下2800多万元的电费。为了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增长,不久前,北京还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建筑节能评估办法,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新建项目今后都要接受节能评估,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得开工。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源处处长 杨智慧:今年北京将继续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企业自觉开展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从源头堵住能耗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