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辉煌六十年】草原连北京 绘就新蓝图


发布时间:2007/8/4 21:37:43                                              信息来源:央视网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是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60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好局面的缩影,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现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本台从今天起播出系列报道“内蒙古辉煌60年”,从不同角度报道自治区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记者:这里是新近刚刚落成的内蒙古博物馆,在它的对面是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这两个毗邻的建筑如今已经成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新地标。60年来,在内蒙古这片英雄辈出、充满传奇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续写着新的传奇 。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5月19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发来贺电,希望“蒙汉各民族亲密团结,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先后将隶属热河、辽宁、察哈尔、宁夏、甘肃等省区的一些蒙古族聚居地方划归内蒙古,实行蒙绥合并恢复了内蒙古的历史地域。

原锡林郭勒盟盟委第一书记 高万宝扎布:人口也增加了,牧民高兴的,有的给孩子取名叫“那民乎”,是“共产党的孩子”。

六十年前的内蒙古,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被形容为“轻工业只有皮毛匠,重工业就是打马掌”。“一五”期间,国家特地将一批重点项目安排在内蒙古,拉开了自治区建设发展的序幕。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内蒙古进入有史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 ,“走进前列”成为草原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

今年50岁的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牧民巴达玛苏荣,是草原上最早一批圆了致富梦的人。1983年,乌珠穆沁草原率先开展草畜双承包,巴达玛苏荣承包了334只羊。两年后,他家的羊群就超过千只,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牧业大户。

巴达玛苏荣:每年接下的春羔有1000多只,羊羔多了找不到妈妈吃奶,我就一天三次,一个一个地帮它们认。

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察内蒙古。他指出,内蒙古要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成为中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1999年,东乌珠穆沁旗开始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措施,规定一般草场平均16亩左右只能养一只羊。2000年开始,巴达玛苏荣主动把牲畜从5000多头逐步减少到了1500头,同时和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签订合同,利用胚胎移植技术改良畜群,提高单只效益。2000年4月13号,第一头胚胎移殖的牛犊呱呱坠地。

巴达玛苏荣:现在家里已经有300多头这样的红安格斯良种牛。

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横跨“三北”的内蒙古被划入“西部”行列。随后,内蒙古东部又被纳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区域。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心系草原,高度重内蒙古各项工作。2003年1月,锡林郭勒草原遭受特大雪灾。胡锦涛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阿巴嘎旗巴彦乌拉嘎查一户牧民家里,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心,搞好生产。从东部的呼伦贝尔到西边的河套地区,从二连浩特到科尔沁草原,胡锦涛走遍大半个内蒙古。他对自治区领导干部说,“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储波:我们要进一步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使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合理、地区特色鲜明、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内蒙古崛起在祖国北疆。

———走进前列

2006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8元,从2002年的全国倒数第三位上升到第十二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2元,从2002年的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6位。

————又好又快

全区优质高效农牧业和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呈现大项目、大企业和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格局,城镇化率接近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内蒙古现象

60年来,内蒙古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第二个千亿元用了6年,第三第四个千亿元只用了1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内蒙古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第10位,被为“内蒙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