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在治淮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多项措施保百姓平安,治淮工程在今年抵御淮河特大洪水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记者现场:这是一张2003年王家坝开闸蓄洪后的照片。当时有近两万人从蒙洼蓄洪区搬迁到这条大堤上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而四年后再一次蓄洪的今天,当我们走在这条大堤上时却没有发现一顶帐篷。
蒙洼蓄洪区里的群众如今住进了保庄圩,保庄圩是国家依托淮河大堤,在低洼地用堤坝圈筑起的居民安置点。住在保庄圩里的百姓可以从容生活,因为学校、医院等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除了保庄圩,政府还在低洼地垒起一个个庄台,让老百姓盖房居住。洪水期间,政府派来医疗卫生防疫队和驻村工作组,每天对村民的需要进行登记,统一采购。
喇叭声:请大家抓紧时间到党支部这里来登记。
村民张子虎的慢性病一天也不能断药,洪水围了他住的庄台之际,他又突发了急性支气管炎。政府派来的医疗队和工作组解决了他的难处。
蒙洼蓄洪区徐寨庄台村民 张子虎:多亏医疗队和工作组。
从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在整个淮河干流建设了180多个庄台和20多个保庄圩等避洪设施,并实施了部分移民外迁,共妥善安置群众约4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