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杨凌依靠自身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优势,推广优良品种,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中科院李振声院士,李院士最主要的三大科技成就中,有两项是在杨凌完成的,其中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说起“小偃6号”,杨凌官村原来的老支书魏生鸣老汉,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杨凌大寨乡官村村民 魏生鸣:
当时我们评价说“要吃面 种小偃”,说明这麦子真的好得很。
如今“小偃”小麦家族已经发展到“小偃22号”。官村的魏金农就种了8亩“小偃22号”。
杨凌大寨乡官村村民 魏金农:
记者:这个每亩能打多少?
魏金农:每亩一般情况下都能打到过千斤
记者:比其它品种能增加多少
魏金农:比其它品种(每亩)一般增加200斤
有了新品种,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接受呢?在这方面,杨凌有自己的做法。
记者:
这里是设在杨凌的陕西省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园,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在这里试验示范,表现稳定以后,再向农民进行大面积推广
陕西省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园负责人 张玉瑶:
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降低农民的风险,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品种的作用。
杨凌示范区成立十年,共推广优良品种1000多种,仅“小偃6号”系列品种,目前已累计增产小麦100多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