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大凉山里,生活着一万多名这样的孩子--他们中有的人因为父母双亡成为孤儿,有的人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而成为生活上失去依靠的孩子,他们因此也被称为失依儿童。春节期间,我台走基层的记者蹲点大凉山,与那里的失依儿童一起度过了这个春节。昭觉县四开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学校。由中华红丝带基金与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共同举办的红丝带栋梁班,是落户在这所学校里的一个特别的班级。全班41个孩子都是失依儿童,其中22名是孤儿,他们的父母因吸毒或者艾滋病去世。春节期间,学校和往年一样,把栋梁班 放假的孩子们招集回来,准备了炖羊肉、腌肉、酸菜豆腐汤、米饭、荞麦馍馍等丰盛的食物,为同学们筹办了一顿热闹的年夜饭。今年13岁的阿洛比尔,从小父母去世,原来住在姑姑家,后来自己搬出来一个人生活。平时上课,周末回家种地,干不动的活,全靠邻居帮忙。这位名叫马拉作的女孩告诉我们,她想做一名警察,而且还是卧底。六年来,全寄宿制的栋梁班不仅上学食宿全免,孩子们身上穿的衣物也都是社会各界捐赠的。由于经费不足,学校食堂平时每天只提供两顿饭。但 栋梁班的孩子一星期能吃上两次肉菜,这让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的其他班级羡慕不已。在 红丝带基金的资助下,他们还曾走出大凉山,去过北京,参观过鸟巢和天安门。吃完饭,孩子们开始联欢。他们放声唱起了一首又一首的彝族歌谣,其中有一首叫流泪的索玛花。索玛花,就是杜鹃花,老师告诉我们,教孩子们唱这首歌,是希望这些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能像遍布大凉山的索玛花那样,顽强生长、努力绽放。大年初四,我们跟随班主任毛龙老师去探访班上的学习委员阿热只火的家。远远地,我们看到一个瘦小的女孩背着一大捆柴缓缓地走来。只火回到家,又忙着把拾来的牛粪和稻草拌成肥料。只火和76岁的奶奶住在叔叔家的小房子里,这是一间只有10多平米的、低矮的土坯房,屋顶没有瓦片,只有木头和石块。开裂的门和墙壁抵挡不了任何风雨。屋子里没有电灯,也没有任何家具,只有一张小小的床。只火七个月的时候爸爸去世,三年后母亲改嫁,按照彝族的风俗,母亲改嫁后,就跟孩子成了两家人,不再联系。只火由姑姑和奶奶抚养,前年,姑姑因积劳成疾去世,只剩下祖孙俩相依为命。根据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局的统计,全州父母双亡的孤儿接近7000人,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儿童超过1万人,其中,昭觉县人数最多,接近4800人。根据相关政策,父母双亡的儿童才能被定义为孤儿,国家每月发放600元孤儿补助,其余无人抚养的孩子目前只能按农村低保给予每月50元的补助。(视频编辑:林楠 文字编辑:翟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