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两会推动力】“当家堰”的新变迁


发布时间:2012/2/25 17:53:44                                              信息来源:央视网

每年的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都会提交大量的建议,过去几年间,这些建议落实的如何?百姓的生活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本台《新闻联播》栏目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在基层-两会推动力》,今天播出:当家堰的新变迁。在湖北农村,每个村庄都有几口堰塘,全村百姓吃水、浇地、防洪、排涝全靠它,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当家堰。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无法蓄水,很多当家堰当不了家,成了村民家门口的老大难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周家贵在建议中提出:钟祥市很多村子的堰塘、渠系损坏严重,当家堰都成了盘子堰,蓄水量大大降低,近水不能解近渴。近水不能解近渴,钟祥市肖山村的村民刘德清对这句话最有感触。面对去年的干旱,他家紧挨着地头的这口堰塘,彻底成了摆设。有塘无水,50亩承包田等着插秧,刘德清只得从几十里外的温峡水库经过五级提水,把水灌到田里。过去堰塘里有水的时候,浇地只需要一个水泵,可去年这五级提水,刘德清光水泵就买了10多个,花费两万多。刘德清在为自己增产不增收感到惋惜,人大代表周家贵惋惜的是全省100多万口当家堰当不了家,这些生产队时期挖的堰塘,30多年来从未整修过。钟祥年均降雨量在960毫米以上,如果把这些堰塘修好,每亩地用水成本可以从300元降到30元,农民增产增收就不愁了。可让他发愁的是,多数村民拿不起修堰塘的这笔钱。如何解决守着堰塘没水用的难题,周家贵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结合其他代表的建议,水利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中央水利资金向农村小型水利的投入逐年递增。正是这样的推动力,使湖北多年失修的当家堰迎来了新变迁。在去年的冬修水利季节,湖北投资近80亿元,集中整治农村塘堰20万口。村民整修一座5000方以上的堰塘,每立方可以得到1元钱补助,正是靠着政府的补贴,村民刘德清一口气开挖了两口堰塘。村民刘德清的堰塘重新当了家,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堰塘边的渠道何时改造,修好的堰塘怎么管理。对于这一点,周家贵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堰塘挖好之后的这些问题又被周家贵记到了他的调研报告里。周家贵说,今年他的两会建议仍然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新修的当家堰,让他们真正当起家、当好家,是他今年最关心的问题。《推动力链接》近五年来,全国人大共接到关于农村水利建设建议200余件,到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超过120亿元,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已达1250个。(视频编辑:王青涛 文字编辑:翟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