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打工的企业劳动强度怎样?待遇如何?招工单位的承诺能否兑现?负责劳务输出的沾益县人社局副局长陈家顺,曾经多次隐藏真实身份,以打工者的名义深入到用工企业一探虚实,被称为卧底局长。作为繁荣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浙江省义乌市有着巨大的用工需求。人力资源市场大门前,供需双方汇聚于此,相互考量。云南沾益县驻义乌劳务工作站,就在人力资源市场旁边的楼上,这是2007年县里为搭建就工渠道而设立的,开始派干部异地驻站。在陌生的环境里,让出来打工的农民稳定下挣到钱,陈家顺没少费心思。他多次隐藏真实身份,以打工者的名义潜入用工企业,跟工人们一起吃住、一起干活,帮农民工了解真实情况。 2008年的9月份,为了给十几位50多岁的农民工找到工作,陈家顺应聘到义乌郊区一家养殖场当起了饲养员。陈家顺说,这十几位大龄农民工,一无技术,二无体力,在制造业工厂很难胜任,而养殖场应该最适合他们。但这里的劳动强度到底如何,讲好的待遇能否兑现?他觉得只有亲身考察才能给老乡们负责任的回答。在养殖场干了40天后,陈家顺放心地把这十几名大龄农民工介绍到了这里。从那以后,陈家顺又介绍了很多沾益县老乡到这里打工。现在,陈家顺在不少企业中设立了信息员,通过他们及时通报真实信息,他向农民工介绍企业也就更有底了。后来,县里发现许多女性农民工的问题需要有一位女同志来处理,组织上把原来当教师的陈家顺妻子选调到了工作站。于是,沾益的家里,只留下了女儿一个人。妻子来到义乌工作以后,对丈夫的工作才更加理解。从当了站长到现在,陈家顺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近千起,挽回农民工损失56万元,化解集体辞职事件20多起。陈家顺说,做这些事情,不为别的,而是职责所在。编后话陈家顺把云南沾益县的乡亲们带到义乌,可不只是把他们往企业一塞就撒手不管了。小到宿舍灯泡坏了,大到孩子在哪上学,他都操心。这份心,他操得过来吗?乡亲们能信任他吗?请继续关注陈家顺和农民工的故事。(视频编辑:王青涛 文字编辑:翟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