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土专家”“洋专家”联手富农家


发布时间:2007/2/17 4:36:43                                              信息来源:央视网

发展现代农业,人才是支撑,如何让农业能人各尽其才?内蒙古的乡土人才超市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土”“洋”结合,用活了农业人才。

近日,农民刘秉胜家第一只新品种绒山羊诞生了。

农民刘秉胜:一生下来就不一样,这皮红,毛细。

“土专家”张银虎:产绒量就将近比那种(土种羊)多了三倍。

农民老刘家这只新品种绒山羊,正是在土专家老张的指导下繁育出来的。老刘是怎样请到了素不相识的老张呢?

内蒙古东胜区农民 刘秉胜:从乡土人才市场(超市)找来的。

记者:这就是农民说的乡土人才超市,摆在这儿的可不是商品,而是东胜区评出来的84名有职称的农牧民。各村的农牧民都可以从这儿找到自己需要的“土专家”。您看就有刘秉胜请的“土专家”张银虎。

搞了30多年养殖,对绒山羊品种改良颇有研究,成了土专家的老张从来没有现在这么火。

内蒙古东胜区区长 王东伟:城里的人才不可能天天守在他们身边。而“土专家”又因为没有职称,农民多少有点信不过去,因此我们搞了这个人才超市,使“土专家”有了用武之地。

打破了过去评职称看文凭、比资历、审论文的条条框框,只要有实用技术,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土专家,就有可能拿到技术职称进入乡土人才超市,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和相应的服务报酬。一批新品种随着土专家们的被认可得到快速推广,带活了当地养殖、苗木、蔬菜等多个产业。

记者:这次是来推广什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科技特派员 刘朝霞:把我们新研制的一项柠条作为饲料的利用技术,要宣传推广给广大农牧民。

刘朝霞是鄂尔多斯市林科所的拔尖人才,农民称她这样的科技特派员为洋专家。

农民:咋样配比?

刘朝霞:这个柠条是二,玉米是一。

农民:柠条多,玉米少。

柠条是当地一种防风固沙的主要植物,按照刘朝霞的办法,采下柠条的嫩枝,加工成饲料,喂一只羊就要比普通饲料节约64元。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罕台镇农民 李武:柠条特别多,没有利用,全部浪费了。通过今天(培训),能把柠条利用起来。

如今,内蒙古有近10万“土专家”和“洋专家”常年活跃在农村牧区,给1100多万农牧民带去了实用技术和新的生产经营理念。

内蒙古农牧业厅厅长 陶克:“土专家”处理的是常用技术,“洋专家”解决的是发展难题。这一“土”一“洋”结合,基本上满足了农牧民对技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