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蹲点日记】爱心小院:39个孩子一个“妈”


发布时间:2012/4/4 19:53:44                                              信息来源:央视网

在河北省滦南县洼里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大家庭。39个残疾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免费吃住、免费读书。这些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长,就是这个小院的女主人高淑珍。14年来,高淑珍一家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命运也许对这些孩子不公平,但真情“母爱”呵护着他们的人生。《新闻联播》从今天起播出《走基层》系列报道“爱心小院”蹲点日记,今天播出第一期“情缘”。高淑珍家的院落与左邻右舍似乎并没什么两样儿。然而,这里每天传出的孩子们的笑声,又让这个小院儿显得有些特别。在高大姐家采访的半个月里,我们每天都在感受到一份已远远超越了亲情的爱。初春的洼里村依旧十分寒冷,但每天清晨四点,这个小院总会准时升起烟火。正屋里的三十几个孩子睡得正香。而高淑珍一家和志愿者已早早起床,开始为他们准备早饭。高淑珍:这个穿不了。记者:我看其他孩子好多都能自己穿?高淑珍:其他有的鞋穿不上,有的裤子穿不上。三十几个孩子大多行动不便,有些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几年前,县里曾提出让他们到县里的特教学校学习,但高淑珍担心那里人手紧,孩子们得不到最精心的照料,再加上为了给孩子治病,许多家庭已十分贫困,无力承担县里学校每月60元钱的生活费,因此,孩子们就这样留了下来。吃过早饭,高淑珍的女儿王国光开始给大家上课。由于39个残疾孩子的年龄和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虽然同在一间教室,却被分成了一年级到初一七个班。   王国光:二乘以七。学生:14。王国光:二八得?学生:得八。王国光:不对,二八得?再说一遍,二乘以八得。学生:16。其实,这个小院的第一位学生,是高淑珍自己的儿子王利国。四岁那年,小利国患上了重度类风湿,虽然最终保住性命却落下了残疾。儿子七岁那年,高淑珍带着他去学校报名,被校方拒绝了,这也成了高淑珍多年的心痛。高淑珍:我(从教室)往外抱孩子,孩子抱着桌子腿直蹬啊,说妈,你不让我念书,你咋你不让我念呢?我说走吧,人家不让在这,咱们回家,妈教给你。儿子说你会?你也不会啊。高淑珍自己一个大字不识,但她不希望自己残疾的儿子也成为文盲。可是找谁来教儿子识字呢?高淑珍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女儿王国光。王国光:我妈说别念了,咱们也没那么多钱。我知道她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她心里实际上乐意我上学为了替母亲分忧,思来想去的王国光最终退了学。从此在自家的炕头上,姐弟俩一个教一个学。高淑珍:讲课,就得一章一章讲,我寻思有三四个孩子,他姐一讲不都会了嘛,还有个伴儿。于是高淑珍把附近村里患侏儒症的赵洪刚,脑瘫的张杰几个残疾孩子领回了家,和儿子一同上课。王国光:我妈就把西屋两间当教室,买了两个桌子,四个板凳,还是我小时候那样的小黑板,给我买了一盒粉笔,我就教他们。高淑珍打算接收残疾孩子上课的事儿很快传开了。刘双,就是那个时候被她接过来的。高淑珍:我接她的时候,(她们家)床上铺的都是化肥袋子,甚至门上使俩麻袋接一块当门帘子,就没门。你看刘双这一户,看着心里心酸,我因为这个就说我挣着好人的钱去,我不收残疾孩子的钱,我不挣你们的钱。我一分钱也不要。刘双:高妈妈说,我们这里收的孩子全都是残疾,吃住,包括学费全都不要,原本是圆自己残疾儿子一个上学梦,可不承想,两年的时间她竟接纳了30多个残疾孩子,内心的善良让她“上学免费”的承诺脱口而出,但也正因为这句承诺,让高淑珍一家人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爱心小院男女老少40多口人,十几年的花销不是小数目。那么高淑珍到底靠什么来养这一家人呢?家里人能理解她吗?欢迎您继续关注《走基层》“爱心小院”蹲点日记。(视频编辑:苏志刚 文字编辑:黄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