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人们通过最朴素的祭拜方式,感恩先祖先烈,慎终追远,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在医学界,“无语体师”也称“无言良师”,这是医学院学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捐献者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解剖和教学研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专家和医学院学生探求人体的奥秘。央视记者 李墨白:现在在我的身后有五百多位来自首都各大医学院校的学生和老师们。每到清明节,他们都会相聚在北京的长青园。共同为他们心目中最可亲可敬的无语体师,献上最深切的祝福。这座纪念碑名为“生命”,是专门为纪念无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而修建的,每年清明,80岁的宋名纲老人都会来看看老伴,看看和老伴一起只留下名字的1230名遗体捐献志愿者。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 宋名纲:(扫墓 表情 特写 鲜花)今天我和大女儿来看你了 我和孩子们都挺好的 你就安息吧 以后我们每年都会来看你的。有别于“尘归尘,土归土”的离世方式,宋老和老伴共同选择了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老伴王明兰去世后,把遗体捐赠给了首都医科大学,用于医学解剖教学实验,老两口的行为影响了身边许多人。截止目前,北京市已经完成遗体捐献的志愿者有1230人。清明遥寄相思。在浙江杭州,69岁的董云蓉阿姨在老伴的墓前,一边弹着吉他,一边深情的演唱着属于他们两人的歌——《蓝色丝巾》。丈夫离世后,董阿姨决定去学吉他,把老伴最爱的歌曲弹给他听。这首《蓝色丝巾》就是董云蓉自己创作的,充满了对丈夫无限的怀念。董云蓉:过生日,他送我丝巾,这块蓝色丝巾是我最喜欢的。清明期间,在天津一家大型公墓,存放着223名逝者骨灰的可降解器具被安放在草坪或者生态池中,3到6个月后,这些骨灰将完全融入泥土,不占用一分的土地。天津市民:骨灰也没有了,但是名字在我们心里头永远是有的,父母的恩永远是有的。在上海,刚刚加入上海刑侦总队的青年刑警代表肃立在“刑警之魂”纪念墙前,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河北石家庄、山西吕梁、江苏淮安、江西南昌、福建厦门、山东枣庄、四川阿坝的军民来到陵园,缅怀先烈先贤。万物生长时,皆洁齐清明。春光明媚、绿意盎然,四川汶川各景区迎来了旅游高峰,人们来到汶川震后新家园,体验灾后巨变、感受人间大爱。荡秋千是清明节人们喜迎春天的习俗,在河南开封,全国秋千高手一决高下。在浙江德清,当地百姓举行大巡游,在这里养蚕的工具成为主角,祈福今年的蚕桑生产获得丰收。在四川都江堰,百姓们相聚到河边,举行传统而又古老的放水祭祀,期盼新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视频编辑:苏志刚 文字编辑:黄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