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陕西:生态有保障 增收有门路


发布时间:2012/5/8 0:43:44                                              信息来源:央视网

面对草场退化,发展生态畜牧业;面对水土流失,大力治沟造地。同处西部的青海、陕西,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找到了让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新路子。这段时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正忙着给牧民测草定畜,也就是根据估算出的草场草质和承载能力,确定牛羊的放养数量。根据测定,牧民南格加的草场一亩地最多只能养五只羊,多出来的羊必须在羊舍里饲养。南格加说,这些羊舍都是政府统一建造的。测草定畜的小行动,背后是生态畜牧业的大文章。在青海,由于长期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场前些年严重退化。近两年,青海省提出发展生态畜牧业,海南州更是成为全国唯一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主体的国家级实验区。南格加成了村里生态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畜牧大户,村里富余出来、不再放牧的劳动力,由政府统一安排从事其它产业,向草原之外要效益。这样一来,过去一家一户散养的牛羊都交给畜牧大户科学管理,建草场围栏、划区域轮牧,也都有了统一、科学的规划,转人减畜的同时,退化严重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加上政府的饲料、优良品种等补贴,牧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今年,青海还安排了专项资金19.47亿元,用于禁牧补助、牧草良种等草原生态补助,加大了饲草料研发力度,全省5.4亿亩天然草场中,2.4亿亩将得到休养生息。既要保护生态,也要让农民增收,陕西延安则把目光瞄向了治沟造地。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宽度在500米以上的沟道就有4万多条。过去老百姓大多沿着沟道坡地开荒种地,不仅跑水跑肥,而且地块零散,生产效率低下。沟门村村民臧万华家过去在这片沟道里只有不到三分地,遇到干旱或者河道涨水,往往颗粒无收。去年延安开始启动治沟造地,由政府投资,通过修建堤坝、改移河道、平整沟道等办法,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经过改造,老臧家原来的坡洼地变成了保水保墒的平地,面积还翻了一番。耕地条件改善了,沟门村计划今年组织农户,规模化种植小甜瓜。在治沟造地过程中,延安对每一条沟道都进行了严格的水文测算,合理设计防洪体系,以保证沟道安全。对造地开挖的坡面按照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全部恢复植被。未来五年,延安市计划通过治沟造地,新增50万亩耕地。(视频编辑:张贝龙 文字编辑:冯思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