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再一次为了稳增长重复扩张性政策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重申历史的教训:扩张性政策只能是饮鸩止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历史上每一次实行扩张性政策,都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后果。扩张性政策的长期负效应“首先是面对1929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性政策。”李义平告诉记者,其内容大致包括:一反自由放任、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抛弃传统的财政平衡的做法,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信贷,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加大政府直接投资,以及向国际转嫁危机等。这些扩张性的政策似乎恢复了经济,但恢复的时间却经历了10年,且在1933年开始复苏不久,第二次衰退又于1937年来临了,并且是有史以来最急剧的一次衰退。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政府刺激,那次危机不会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并且不会有第二次衰退。“扩张性政策经过凯恩斯的加工制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并为战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所普遍接受。”李义平指出,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结果是,短期看经济似乎复苏,长期看则是普遍的滞涨。比如上世纪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股灾等原因开始衰退。为了阻击衰退,日本政府采取的办法就是靠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和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前后实行了9次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其中有7次规模高达10万亿至18万亿日元。日本政府每刺激一次,经济就出现短暂的复苏,但只要刺激政策结束,经济就马上下滑。这种靠打“强心针”的办法并没有让日本经济真正好转,相反使日本经济更加糟糕了。“日本的案例说明,靠发票子、靠财政刺激,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李义平表示,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与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当时泡沫破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的时间很短,实际上只有一个季度,原因在于美联储降息刺激房地产进而刺激美国经济,阻击衰退,但代价是美国次贷危机这种更大的泡沫和更大的衰退。“后4万亿时代”的病根“面对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危机,中国政府紧急出手:以4万亿以及10万亿的地方债的代价,阻击经济下滑。”李义平指出,其结果依然难以逃出经济规律本身的制约,虽然在短时间内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但却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产能进一步过剩,特别是被振兴的十大产业,在危机中被补贴的产业,如家电、汽车行业,环境进一步恶化,以及巨额的地方债,并由此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下的极度紧缩政策,又直接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错失产业提升的良机。“目前所出现的经济下滑,是"后4万亿时代"的必然现象:靠花钱买速度的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尾声,经济增长必然下滑。这种下滑有某种必然性。”那么,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政策的结果为什么是饮鸩止渴呢?李义平告诉记者,原因在于所以发生危机,所以发生下滑,是因为生产能力过剩了。这种过剩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相对地过剩了,相对于人们的消费。另一个层面是绝对的过剩了,需要进行相应的淘汰。李义平指出,扩张性政策对经济危机病因的判断本身就是错的。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扩张性的政策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需求,但这种所谓积极的效应会一晃而过,紧接着的是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进一步的经济下滑。“我们应当区分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与实际的经济增长,如果潜在的增长能力在实践中没有达到,靠适当的经济政策可能会有积极的效果,如果达到了,此时的扩张性的政策只能是拔苗助长。”警惕凯恩斯主义还魂“历史常常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是免费的午餐,后发优势的特点在于不能再误入歧途。”李义平因此指出,面对危机,面对经济下滑,避免饮鸩止渴,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发展。“真正的发展是靠创新,靠产业提升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发纸币堆积起来的。”李义平认为,如果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的兴奋点的出现,刺激性政策只能是进一步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更大的麻烦。
中国测量网主办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0 - www.fuji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 凡本网注明“中国测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测量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本网转贴的文章均转载自国家正规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0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