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原本是我国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而如今,中国的十万航天人用三年多时间,和仅相当于两公里地铁造价的费用,将梦想变为现实。
在今天召开的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首次对外公布了一段珍贵的画面。11月20日下午4点49分0秒220毫秒,嫦娥一号实时拍摄的第一轨月球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 总指挥 栾恩杰:确实在场的所有人员都流下了眼泪。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那么近的距离去看月亮,中国人真的到了。
成功源于立体照相机的完美设计。月球表面的光线时常变化,科研人员通过上千次地面试验后,把照相机设定自动和手动曝光,这一尝试在国际上尚属首例。
从卫星研制到火箭发射,从轨道设计到远程控制,科研人员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换来的是一个个“光荣瞬间”。
2004年1月23号,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
2005年和2006年 嫦娥一号分别进入初样研制和正样研制阶段。
2007年10月24号,嫦娥一号从西昌起飞。
11月5号,嫦娥一号成功“牵手”月球,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11月26号,首幅月球表面图亮相。
截至到今天下午5点,立体照相机已传回画面188轨,拍摄面积已覆盖大半个月球,所有科学探测仪器都成功传回数据。
国防科工委 主任 张庆伟: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完全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条创新的道路,这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