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黑龙江农垦为国家上缴商品粮累计超过2500亿斤,同时它拓展的产业上缴利税也达到134亿元,这个国有农业企业的活力来自哪里?
由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半径加大,眼下一场撤队建区的改革正在黑龙江农垦拉开大幕,已经伴随垦区60年的2241个生产队合并组建成了661个管理区,这为垦区精简了1万多名管理人员,每年为此减少费用开支就达4.6个亿。这还是变化最大的。
七星农场第九管理区主任 于晓利:
(今年)我们九区水稻产量(将达到)5万吨,增加的效益在200万左右。
七星农场第九管理区是最早建立的。今年虽然遭遇旱灾,但管理区早就带领100多户农场职工把12万亩耕地调整种植了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水稻,这要在过去耕地分散在各队管理之下,根本不可能。适应发展不断改革是贯穿着垦区60年建设的主线。产权制度改革,让垦区1400多家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退出国有资本;股权分置改革让北大荒股份挤进沪市排名50强;1985年的家庭农场经营改革则掀起了垦区百万职工二次创业的高潮。
这次改革就意味着彻底打破了延续了近40年,国家拿钱,垦区职工只管种地,不管收成,不管经营的铁饭碗,大锅饭的局面。
八五九农场职工 葛柏林:
也没有房舍,喝泡子水,她做饭就是四个棍,架块帆布,光着脚丫子,在里边做饭。
这就是葛柏林夫妇开办自己的家庭农场时的热情,为的就是不再受每月32块钱工资,干多干少都一样的体制束缚,今天他们承包开荒的土地都接近1万亩了。
葛柏林夫妇:
我们家庭农场一年产2400吨左右粮食,丰年多一点,欠年少一点。要装火车皮也得装40节呢。
像葛柏林一样,20万家庭农场焕发出的活力,让垦区农业增加值从不到7个亿增加到如今的165亿,农场职工人均纯收入从453元增加到7064元,几乎是全国农民收入水平的两倍。现在,垦区又打破与地方各自为政的界限,通过代耕、代管等方式,把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向外辐射。
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 隋凤富:
我们现在已经辐射到内蒙、辽吉,同时我们机车作业已经向中原挺进,我们要在“十一五”期间力争辐射到3000到35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