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农民王殿海,二十多年来,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家乡的变化,还成了《吉林日报》的通迅员。
吉林省乾安县让字镇位字村村民 王殿海
85年我高中毕业回到农村,那时土地已经包产到户了,农村出现了好多新鲜事。
搞盐碱地治理就是让王殿海感觉到很新鲜的一件事。为此,1995年他写了一篇《位字村的好书记》的新闻稿,说的就是他们村的村支书如何带领村民治理盐碱地的事儿。
吉林省乾安县位字村 村支书 于俊春
当时在盐碱地上开发,国家不收任何费用,还给一定的补助,但那也没人干,谁都不相信盐碱地上能长出水稻。
王殿海回忆说:当时于书记治理盐碱地的决心可大了,带着大伙在盐碱地上打井开挖水田,他自己还包下了碱性最大的一块地,群众看到成效了,积极性一下上来了。
吉林省乾安县让字镇位字村 村民 王殿海
现在这些稻田每亩产量都在1000斤以上。你看,这田边上,这就是碱面子地,当初这里一大片都是这样的地。
盐碱地得到了治理,温饱不成问题了,2002年村民们开始引种韩国的金塔辣椒,没想到这小小的红辣椒,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致富的门。
吉林省乾安县位字村 村民王殿海
为了让辣椒卖个好价钱,我们村许多头脑灵活的人竟当起了农民经纪人。
于是,王殿海又向《吉林日报》投了篇《让字镇经纪人队伍捧火红色产业》的新闻稿,描写了他们村的辣椒经纪人,如何把外地加工厂引进入村的故事。
吉林省乾安县位字村 村民 王殿海
有了辣椒加工企业,我们的辣椒一下身价倍增,种辣椒让我们镇的农民人均增收了2260元。
辣椒村不但种辣椒有名,而且大量引种了市场上看好的西瓜、香瓜,还闯得远近闻名,于是就在去年,王殿海又一篇《让字镇大兴“绿色”产业》的文章上了报,说的就是“两瓜一椒”如何形成产业带的事儿。
吉林省乾安县位字村村民王殿海
每年都有好多北京、上海、南京的商人来我们这里采购。我们这个过去的盐碱滩,变成了现在的聚宝盆。
近十年,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粮食生产增加了40亿公近。农民人均收入由1800多元,提高到36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