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改变钢铁“性格”的人——董瀚


发布时间:2007/9/18 7:06:43                                              信息来源:央视网

走进钢铁研究总院的结构材料研究所,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细胞世界。在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董瀚眼里,普通人看来冷冰冰、硬邦邦的钢铁却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

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董瀚:

晶粒是钢的基本组织单元,相当于钢的细胞。如果我们使这个钢的晶粒越来越细小,那么就可以使强度越来越高,韧性越来越高,从而改变钢的性格。

近10年来,通过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一直是国际钢铁界的研发难点。1998年,作为国家“973”新一代钢铁材料项目负责人,董瀚带领他的团队将研发目标瞄准了这一国际课题,通过一种全新的“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轧制技术,将普通钢的晶粒尺寸从30多微米细化到了一个微米。

细晶粒钢研究组成员 杨忠民:

这个(尺寸)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七分之一。这个成果在当时国际钢铁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在晶粒细化到1微米这个极限值后,钢的强度得到了成倍提升,但是拉伸性能却达不到应用要求,容易断裂。为解决应用上的难题,董瀚组织科研组成员以一个微米为数量级,从一个微米到三十多个微米去分析不同结构状态下钢材性能的细微变化。

细晶粒钢研究组成员 时捷:

我们当时做了大量试验,试验样品都已经堆满了整个的仓库,最终发现在四五个微米的时候,钢的强度较原来提升了一倍,并且韧性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四五个微米的细晶粒钢是在现有的轧制设备可以实现的,这使得这种高性能新型钢材的产业化成为了可能。目前,细晶粒钢已经在武钢、太钢批量生产,替代合金钢材制造卡车大梁等汽车部件。董瀚带领团队研发的“细晶粒钢强韧化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提出的“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理论”也得到了欧美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