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辉煌六十年】内蒙古:沙地变宝 产业先行


发布时间:2007/8/11 20:21:43                                              信息来源:央视网

沙柳,一种在沙漠里寂寞生长的植物,见证了内蒙古从防沙治沙到用沙管沙的历程,也让广大沙区的农牧民尝到了沙里淘金的甜头。

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一座现代化的生物质热电厂正加紧建设,与普通电厂不同,它既不用烧煤、也不需要风力,所需原料是一种在沙漠里最常见的植物——沙柳。

记者:我手里拿的就是沙柳,一种在沙地、干旱条件下极易存活、生长的植物,工人们正在对收购来的沙柳进行切片加工。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李京陆总经理:这就是发电厂的原料,沙柳本身它的固沙作用很强,是治沙的主力军植物,它本身(燃烧产生的)热量又非常高,相当于煤。

而在距离热电厂200公里外达拉特旗的东达造纸厂,早在十年前就开始用沙柳生产箱板纸了,如今它已把当年100多万亩寸草不生的沙地变成了沙柳依依的人工绿洲。

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的武勇强自小在库布其沙漠边长大,7年前他闯进沙漠,承包了200亩沙地种上了沙柳,现在每年收入近万元。不仅如此,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规定,武勇强对自己承包到户的沙地,依法享有“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权力。过去无人问津的沙漠正在变成寸土寸金的宝地。

武勇强:我们村里还有人想承包,已经都绿化好了,再也没有沙地了。

7年间,沙柳的价格从每公斤四分钱涨到了现在的1角六分钱,7年间,库布其沙漠迈向达拉特旗的脚步停了下来。武勇强和他的牧民朋友们现在打起了新的算盘,计划在沙柳的行间种植优质牧草,为当地25万只绒山羊基地提供优质饲料。

记者:我现在是在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我身后这片长约30多公里的绿化带,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就曾是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握手”的地方。

杭锦旗林业局哈斯其劳副局长:这里的植被覆盖度已经达到了60%以上,结果我们也没有想到,全国荒漠化监测通过卫(星图)片,观察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的“握手带”已经被绿色植被隔断,这说明啥问题,(说明)咱们杭锦旗境内的生态治理程度已经超过了沙化、退化程度。

与生态恢复同样迅速的,是沙区产业链条的运转。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力扶持下,30多家从事沙草产业开发的大型企业先后涌现出来。如今的内蒙古,东起科尔沁沙地,西到库布其沙漠,沙柳、沙棘、甘草、苁蓉这些原本在茫茫沙漠自生自灭的植物,通过大面积种植,变成各种饮品、保健品、药品。去年内蒙古沙区林业年创产值158亿元,比2005年增长30%,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近3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曹文仲副厅长:通过发展林沙产业,实现的是一种“沙漠绿了、农民富了、企业赚了、环境好了”的“多赢”目标。

【魅力内蒙古】

1、主题词:5年实现“双减少”

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显示,内蒙古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比上一次监测分别减少2400万亩和730万亩,首次实现双减少。

2、主题词:防护林体系初步建成

内蒙古初步建成的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已使3200多万亩基本草牧场、6000多万亩农田受到保护。

3、主题词:一半草原休养生息

目前内蒙古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原达到7.14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一半多,草原植被得到明显恢复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