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人性化举措为农民工搭建发展平台


发布时间:2007/9/23 17:57:43                                              信息来源:央视网

各地为农民工办实事的一些人性化举措让农民工得到实惠的同时,又为他们搭建了发展的平台。

新学年,青岛港200多位农民工的适龄子女都在城里实现了就近入学。堆装队农民工杜义光的一对双胞胎儿女这次被分到了青岛开发区实验小学,终于实现了一家人的团聚。

青岛港集团前港公司堆装队班长 杜义光:

我现在什么后顾之忧也没有了,对象也来上班了,孩子也上学了,房子也买上了,我们农民工按照时髦的说法也成了新市民了。

杜义光所说的这三大变化都是过去一年里发生:为照顾两地分居的农民工,青岛港特地设置了清洁、烹饪等服务性岗位。杜义光的妻子去年从山东沂南老家来到青岛港,被招聘进公司从事保洁工作。夫妻俩每个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到年底,他们就贷款买了套80平方米的住房。

青岛港集团总裁 常德传:

从赚钱吃饭向爱港敬业转变,从短期务工向扎根海港转变,从普通打工者向产业工人转变。

青岛港23000多名职工中有7300多名是农民工,而75%以上的农民工又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此,青岛港每年都要对农民工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鼓励他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工人转变。

湖南长沙日前要求工程造价1000万以上的建筑项目,都必须开办农民工学校。第一家农民工学校成立后就吸引了300多位农民工报名,他们每周学习两晚,每晚两小时,内容除了建筑工程知识外,还包括安全生产、疾病防治等常识。

在天津滨海新区,从事建筑的农民工有一万五千人,过去他们大多住在工地的简易板房。今年,天津市投资2亿元新建了工人新村,配套卫生、治安、劳动保障等公共服务,生活实行“一卡通”管理。

建筑农民工:

需要什么,一刷卡就可以了,减少了许多琐碎,生活方便极了。

浙江宁波在一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社区,设立了“农民工俱乐部”和“新居民联谊会”等社区机构,从日常生活、文化活动等方面帮助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

浙江宁波外来务工人员:

真的是很和谐 人跟人在一起就根本(像)家人一样

为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甘肃定西市对赴新疆摘棉花的12万农民工实施全程跟踪服务责任制,每百人由一名乡镇干部带队,对这些农民工的劳务合同、往返交通、工资兑现等负责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