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国企改制:企业发展不忘职工


发布时间:2007/7/21 8:46:43                                              信息来源:央视网

吉林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改变了国有企业沿用50多年的体制和机制。机制转变了,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原有职工的去路又怎样了呢?

李晓霞两年前还是吉林省骨干国有企业-通化钢铁公司的正式职工,而现在她已经没有了铁饭碗,成为通化市一家民营企业的员工,丈夫虽然还在通钢上班,但通钢转制后,他也丢掉了国企职工的身份,成为一名合同制工人。而那个时候他们刚刚贷款买了房子,孩子在读大学,80多岁的老人也要赡养。

李晓霞:当时心里头特别地沉重,工资会不会少,或者是单位能不能存在,心里的想法特别特别的多。

李晓霞担心的也正是吉林省在改革中关注的重点。省政府规定,改制后的企业要吸纳至少80%的原企业员工,同时,根据国家振兴东北的有关政策,多方开辟就业渠道。改制后全省有22.5万人重新上岗,上岗率达到96%以上。

吉林省国资委主任 肖万民: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坚持把握一条主线,要把发展作为企业改革的主线,不是简单卖企业,不是简单卸银行债务,(不是)简单让职工拿钱回家,而是必须把职工利益,把职工安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通钢转制之际,当地政府利用国家和省里的各种优惠政策,出资5亿元围绕通钢建起了20多家配套企业,吸收通钢下岗职工4000多人。找到新工作岗位的李晓霞收入不降反升。一直悬着的心也落下了。

李晓霞回到通钢工作的丈夫把4万多元补偿金在通钢入了股,企业的发展让他在去年拿到一千多元的分红。和他们一样,过去两年,吉林816户重点工业企业的52万名在册职工中,超过98%的人在转制中转换了劳动关系或办理了退休、退养手续。改制前的20多万名离退休人员,也通过各种措施清偿了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保证了养老金的足额按时发放。来自中央财政的11亿元专用资金还让28万多名改制前的下岗职工也全部加入了社会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