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完全依靠砍树、卖木头为生,到如今连续十年没有伐一棵树,而且林农收入增加了近百倍。25年以来靠山吃山的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之变?
这几天,白沙村的夏玉云正为自己的木质新房忙乎着,让我们不解的是守着极为丰富的林木资源,他却要花大价钱从外面买木头。
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 村民 夏玉云:我们这里的树它每天都在增值,是我们的摇钱树。
可就是这些摇钱树在1983年分山到户时,多砍树、快变钱成了老夏和其他村民最现实的选择,人均收入很快从1983年200元增加到了1988年800多元。但好景不长,1988年夏天一场极为普通的洪水却让老夏一家的农田全毁、白沙村一半以上的房屋倒塌。
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 村民 夏玉云:这个教训就是如果当时山上不砍的那么厉害,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浙江省林业厅 厅长 楼国华:如果还是以砍木头为生,就是以当时白沙村每年最大的砍伐量500方来计算,也不过人均一方,充其量一家的收入也超不过1000元.
出路在哪里?洪水过后,临安市林业局工程师王安国用科技的方法教林农开始改良笋干、茶叶、山核桃等非木质产业。世代靠天吃饭的种植习惯变了,笋干产量翻倍、山核桃价格一路飙升,还成了白沙村的品牌,十年之后的1997年,老夏一家的砍树卖木头的收入只能占到20%,80%靠林下产业,人均收入猛增到3500元。林下产业发展的潜力毕竟有限,再要增加收入钱从哪里来?
浙江省临安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王安国:卖生态、用生态旅游景观来增加农民收入,把劳动力从山上转移到第三产业去。
快速恢复的生态很快吸引了长三角的游客,谁能想到,这个只有156户、510口人的小村庄如今年接待游客量已经超过25万人,全村七成以上劳力围着旅游转。
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 村民 夏玉云:24万元一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家3口人,平均一个人就是8万多元。
而白沙村的收入结构又变了(示意图):木头资源的收入为零、林下产业收入下降到了10%、而生态旅游的收入接近90%。
浙江省林业厅 厅长 楼国华:过去我们一直都认为生态保护和林农致富是一对矛盾,白沙村25年走过的路告诉我们生态保护和林农致富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同步实现兴林又富民。
人们经常说,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经历了卖木头、卖山货、卖生态的三个阶段之后,白沙村---青山依然在、不再砍柴烧。林改25年之后的白沙村,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农民的收入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