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灾区的群众——淮河抗洪一线见闻


发布时间:2007/7/14 18:32:43                                              信息来源:央视网

淮河洪水已经持续10多天了,受洪水影响地区的群众生活怎么样?蓄洪区内的老百姓得到妥善安置了吗?

蒙洼行蓄洪区是国家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启动后第一个提闸分洪的,这里面生活的近16万群众。

中央台记者 崔洪利:这里是位于蒙洼蓄洪区的王家坝村老丁郢庄台。目前这里已经被洪水围困三天了。我们看到县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他们送医送药。

现在蓄洪区内136个庄台上都有医疗防疫队为群众服务。安徽省军区组成了100人的抗洪抢险小分队。

昨天晚上,阜南中岗圩大堤发生滑坡险情,长度达180多米。武警安徽总队直属支队接到求救电话后,连夜派出150名官兵赶赴出险地段,和当地村民一起紧急铺设砂石,抢险护坡。

阜南县中岗镇党委书记 刘峰:如果部队不及时赶到救援的话,我们的大堤有可能不保,我们14000口人和8000亩地就有可能遭殃。

记者在蒙洼蓄洪区下游的临淮岗看到,开闸分洪后,当地霍邱县老百姓转移搬迁时,家具可以不带,但家里的柳条却是一定要带的,这小小的柳条被当地群众看作是“金条银条”,因为柳编是当地百姓致富的家当。

中央台记者 蒋树林:这里是移民新镇的城市广场,记者看到,当地政府把这个广场变成了临时仓库,让农民把搬运来的柳条存放在这里。

当地政府早在蓄洪之前就组织车队帮助各家各户集中搬运,还织塑料帮助群众把柳条遮盖起来。当地柳编协会和龙头企业也没有停止组织群众生产。

农民:我们进来来干个活,可以讲挣个油盐钱,一天可以干个十块二十块钱。

淮河下游的里下河是受这次洪水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这里已经发生内涝,60万群众喝水问题是记者最关心的。

中央台记者 王凯博:一到这儿,我们就发现很多农民家里都有这样一口水缸,里面装的是农民日常的生活用水,这些水都是从附近的河里挑来的。洪水来了,很多河流都遭受了污染,那么这里的农民还会吃上放心的水吗?

洪水刚到,当地防疫部门就挨家挨户给农民送去了消毒药片,还把原来的包装改成了小剂量,方便农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