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弘扬“阿拉善精神” 助推盟强民富


发布时间:2007/8/20 16:22:43                                              信息来源:央视网

地处大漠深处、祖国边陲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各

族人民近年来继续弘扬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为内涵的阿拉善精神,为阿拉善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新的贡献。

这里是位于贺兰山脚下,乌兰布和沙漠南沿的阿拉善经济开发区, 目前已建成集煤化工、盐化工为主体的现代化循环经济园。

记者:

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年产40万吨,将用于电机和冰箱外壳等塑料产品的原料加工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这个基地建成后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塑料产品加工基地。

短短3年时间,像这样的大型企业,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已经引进了40多家。这个在大漠戈壁中拔地而起的现代生态经济园,如今工业增加值已达26亿元,占全盟的40%以上。然而就在这个年财政收入已超过3亿元的开发区,每年85%以上的收入都要再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防风治沙上,管委会的一百多名干部职工如今还是分住在15间集体宿舍中。

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机关干部 张存光:

像这间20多平米的宿舍里,住着我们8名机关干部,我媳妇来了半年了,也同样住在另一个集体宿舍里。

这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样体现在边疆小城额济纳。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额济纳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半数以上的牲畜曾经整体搬迁。

时任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委书记 斯迪:

当时我们三千多牧民,赶着七万多头牲畜,搬到140公里之外。

正是有了额济纳旗人民对航天事业的默默奉献,37颗卫星、4艘无人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从这里飞向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13个第一。  

阿拉善盟盟委书记 布小林:

阿拉善人身上,体现了一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阿拉善精神的鼓舞下,阿拉善盟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发展工业经济,让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趋于好转。目前贺兰山保护区植被覆盖率已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以上,腾格里沙漠已造林241万亩,有效地遏制了沙漠的蔓延东移。2006年底,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多元,城镇化率达到74%,已经超过内蒙古自治区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