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同样是种小麦,有的亩产能超1000斤,有的却不到300斤,这是为什么?
记者:再过几天,山东聊城朱老庄乡的这片上千亩的小麦就要收割了,您看,像这样放眼望去七高八低的麦田并不少见,随手一抓,仅是这一家农户的一块地里就有好几个小麦品种参杂在一起。
山东聊城 朱老庄乡农技站站长 许英范:产量大幅度降低,有的地一亩300斤都不到。质量也上不去,卖不了好价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缺乏统一管理。为此,乡政府的农技推广站2005年起,在全乡主推四个优良小麦品种。可是,一来人手紧,二来单靠农技员磨嘴皮子,全乡跑遍了,嗓子喊破了,依然二三十个品种并存。
山东聊城 朱老庄乡 农民 冯庆柱:现在种子是五花八门,我们老百姓也吃了很多苦,甭管是政府还是哪里推广,眼见为实,也叫“不见兔子不撒鹰”。
山东聊城 朱老庄乡农技站站长 许英范:咱有七个人,咱乡有59个行政村,6万多亩地,咱是累死,也跑不过来。
而记者一路北上,在淄博桓台县,却看到了不同的景象。
记者:在山东桓台县,像这样大片大片的整齐划一的麦田已经是随处可见。老百姓告诉我,就在几年前,这里同样是20多个小麦品种混杂种植、良莠不齐,但如今,全县36万亩麦田,11万户麦农,只种3个品种。
在桓台新城镇,同样是七名农技员,为了打消大家对麦种的疑虑,政府专门开辟出一块130亩地的示范田,从播种到收割,十多种小麦被一一陈列,哪个好,哪个孬,一比较,农民心里自有定论。
山东桓台县 逯家村 村民王玉明: 济麦17,济麦20,济22,还是济麦22好,产量高、抗倒伏、出面率高。所以都选了这个品种。
最近,刘茅村的村民还自发新成立了“绿风农副产品合作社”。以前分散的土地被连接成片,原来150多户农民的农活现在仅用五个专业队就能完成。按照一条龙标准化作业,明年,附近的1000多亩小麦,个个都能长成这样的“穗王”,亩产超1200斤,一斤最少能卖到1块五毛钱。